现金流“压力山大”,疫情下民营口腔如何“自救”?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口腔专科成为最后一个复工的医疗专科,民营口腔医疗市场面临巨大挑战。7月8日,暨大穗华口腔上线“企业口腔医院”,并与首批28家广州企业签约,被业界视为积极自救的举措之一。后疫情时代民营口腔将如何应对和调整未来发展策略?暨大穗华口腔医疗集团副总裁林建平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透露,疫情之下民营口腔产业面临重大变革,互联网和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暨大穗华口腔医疗集团副总裁林建平。
复工最迟 口腔专科面临“钱关”
口腔治疗过程中,高速涡轮牙科手机及口腔洁治器等专科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或气溶胶,极易导致疫情蔓延。因此,相对于其他医疗专科,口腔专科的复工复产最为缓慢。林建平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后,医院直到3月15日才开出急诊,4月15日恢复门诊。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诊疗量下滑达35%左右,业务收入也同比下滑30%。“整个2-3月份,基本处于停诊停业阶段,医院只能通过开设线上问诊,为患者提供一些居家护理的指导。”
一方面门诊量下滑,营收减少,另一方面租金、人工等成本需要持续支出,疫情给民营口腔医疗市场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尤其是一些快速扩张的连锁口腔诊所,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第三方医院管理咨询机构广州艾力彼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九成医院存在资金压力,民营医院的处境更为艰难,近六成民营医院的现金流支撑不足2个月。“据我所知,今年上半年已经至少有不下十家口腔连锁机构需要向银行借钱度过难关。”林建平透露。
资本冷却 口腔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平安证券去年一份口腔系列专题报告显示,口腔行业规模近千亿元,即将迎来黄金时代。但在新冠疫情下,急速扩张的连锁口腔品牌遭遇巨大的成本压力,面临人才流失、资金流动困难等问题,资本也开始冷却。林建平认为,未来五年口腔医疗市场会进入变革期。
据介绍,中国民营口腔医疗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10年之前,牙科市场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2010年-2015年,连锁口腔品牌开始出现,市场也成为资本关注的风口;2015年-2020年可以说是资本热捧期,同时牙科市场也迎来部分乱象。医疗人才培养跟不上,快速扩张导致“连而不锁”等问题被市场诟病。
暨大穗华口腔医院上线企业口腔医院,拓展团体客户。
积极自救,成为下半年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林建平介绍,一方面,医院在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公益活动,以深入社区开办健康讲座等方式,触达目标用户对接需求;另一方面,针对职业人群的牙科需求,上线“企业口腔医院”,为签约企业提供职工福利,也成为重要举措。“我们会每年给签约企业举办2-3场的口腔健康讲座,企业职工也能享受多重福利,如原价口腔洁牙480元,签约企业职工只需要100元,口腔检查350元,也降为18元。”
口腔医疗服务的刚需市场仍然不可小觑。“口腔专科也是疫情之后恢复较快的医疗专科,积压的诊疗需求在医院恢复门诊后集中释放,今年5月份医院的诊疗量已经超出去年同期,”林建平介绍,一个突出特点是,老年人的牙科需求市场没有受到疫情波及,“我们5-6月的老年患者诊疗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8%。”
疫情后老年口腔市场需求未受影响。
面向未来 数字化将成核心竞争力
2015年6月,广东科康医疗集团注资5000万元资金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同创办暨大穗华口腔医院,公立医院医师全体到民营医院“反向注册多点执业”,创下医疗发展新模式。发展至今,暨大穗华口腔医院已经开出5家院区,位于黄埔的第六家院区最近也进入试营业阶段。“沉淀下来练内功,专注医疗人才培养,以及随着5G时代带来,口腔医疗数字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策略,林建平如此阐述。
人才一直是限制口腔医疗市场扩容的瓶颈之一。“培养一名口腔种植医生,从拿到医生执业资格证开始至少要6-8年,而培养一名合格的正畸医生,更是需要8-10年。”林建平指出,目前每年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人数,根本无法满足新增口腔医疗机构的需求。
广州艾力彼的问卷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医院都在优化其运营模式,向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看齐,其中有55%的医院选择向线上诊疗拓展,有55.7%的医院表示会加大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服务领域的投入。
据介绍,暨大穗华口腔医院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1000万元建设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推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筑造市场竞争的“护城河”。“数字化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医生的个人经验标准化,利用精准的数据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林建平表示,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背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家老牌公立医院的成熟经验,穗华口腔从诞生之初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过,这一模式未来是否能够复制,市场仍在探索之中。(记者:严慧芳)
(文章来源:腾讯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